1. 海洋溫度分布規律
氣壓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在垂直方向上氣壓可以理解為單位面積上方空氣柱的質量,所以從某一地點往上,海拔越高氣壓氣壓越低。在水平方向上我們可以把氣壓理解為空氣分子的打擊力,在水平方向高壓區域的空氣分子打擊力大于低壓區域,所以水平方向上空氣總是從高壓流向低壓。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從而造成地表氣溫的差異,是近地面水平方向產生氣壓差的最重要原因。
地球赤道所在地區,由于獲得的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多,氣溫最高,空氣受熱膨脹做上升運動,從而形成“赤道低氣壓帶”;而兩極地區,由于獲得的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少,氣溫最低,空氣受冷收縮做下沉運動,從而形成“極地高氣壓帶”。在水平方向上空氣從極地流向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形成三圈環流,在南北緯30°附近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在南北緯60°附近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
亞洲低壓和夏威夷高壓
在理論上,三圈環流中近地面的氣壓帶都成帶狀分布,在0°緯線、南北緯30°附近、南北緯60°附近和南北緯90°附近環繞地球一周。但是,由于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差異,從而造成地表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也就使得氣壓帶會被切斷,呈現塊狀分布,我們稱為大氣活動中心,這種現象在陸地面積分布較多的北半球表現得更為明顯。以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為例,由于陸地的比熱較小,所以在夏季的升溫和冬季的降溫都比海洋快。因此,在夏季季節亞歐大陸的氣溫比同緯度的海洋要高,從而形成低壓,我們稱為“亞洲低壓”,氣壓中心位于南亞印度附近,又稱為“印度低壓”。
亞洲高壓和阿留申低壓
“亞洲高壓”會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使之保留在海洋上,位于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氣壓帶保留部分中心位于夏威夷群島附近,所以稱為“夏威夷高壓”。而到了冬季季節,亞歐大陸的氣溫比同緯度的海洋要低,從而形成高壓,我們稱為“亞洲高壓”,氣壓中心位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又稱為“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皝喼薷邏骸睍迅睒O地低氣壓帶切斷,使之保留在海洋上,位于太平洋上的副極地低氣壓帶保留部分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島附近,所以稱為“阿留申低壓”。由于冬夏季節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高低氣壓中心發生相反的變化,使得冬夏季節風向也發生巨大改變,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而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從而形成了季風。
2. 海洋溫度分布規律總結
海水溫度是海水的一個重要的理化指標。海水溫度實際上是度量海水熱量的重要指標。每天海水溫度都會隨著太陽的輻射而發生變化。大洋表層水溫每天變化很小。一般不會超過0.4℃。淺海的海水表層每天的溫度變化較大,常??梢赃_到3到4℃以上。海水表層溫度的每日變化會通過海水向更深層海水傳導,不過影響的最大深度不會超過50米。
表層水溫的每日變化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現的時間與太陽的輻射強度有直接的關系。每天中午12點左右是每天太陽輻射最強的時候,海水的最高溫度一般會在午后2點左右出現;每天夜間海水的溫度都會降低,到凌晨4點海水的溫度會下降到全天最低點。
為什么每天海水的溫度變化總是滯后于太陽輻射的變化呢?因為太陽輻射的熱量大部分用于蒸發海水,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升高水溫,由于海水的比熱比空氣大得多。因此,水溫上升的過程十分緩慢,出現了海水溫度最高值比太陽輻射最強時間滯后的現象。同樣,海水降溫的過程也進行得比較緩慢,形成了最低水溫要比太陽輻射的最弱時間晚得多得現象。
每年海洋表層水溫總是受到太陽輻射、海流和盛行風變化的影響。赤道和高緯度海區表層水溫的年變化相對比較小,一般為1到2℃,中緯度變化最大,尤其史在北緯35度附近,表層水溫年變化可以達到12℃。表層以下各層水溫的年變化比較小。海水越深,水溫越低,而且深層海水的水溫年變化幅度也越來越小。不過,在大洋底層的海水由于受到地殼內巖漿活動的影響,溫度會出現異常的變化。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2000米處為2~3℃,深于300D米處為1~2℃。占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全球海洋平均溫度約為3.5℃。海水溫度還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則變化。海水溫度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鑒別洋流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空分布及其變化規律,不僅是海洋地理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對漁業、航海、氣象和水聲等學科也有重要價值。
zhichi
3. 海洋溫度變化規律
答云霧頻數多濕度高,在溫度年變化方面,春季冷于秋季,是海洋性氣候的一個明顯標志。最暖月出現在8月,最冷月為2月,在高緯度地區推遲到3月。人們通常把西北歐沿海洋地區作為大陸上海洋氣侯的典型。海洋氣溫年變化與日變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觀測不到日變化。年變化的極值一般比大陸后延1個日,如冷月為2月,暖月為8月。在高緯度地區最冷月還可能為3月,暖月也可為9月。秋季暖于春季。
4.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14:00至16:00。
海水溫度(sea-water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熱力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洋學上一般以攝氏度(℃)表示,測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海水溫度體現了海水的熱狀況。
太陽輻射和海洋大氣熱交換是影響海水溫度的兩個主要因素。海流對局部海區海水的溫度也有明顯的影響。在開闊海洋中,表層海水等溫線的分布大致與緯圈平行,在近岸地區,因受海流等的影響,等溫線向南北方向移動。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隨深度之增加而降低,并呈現出季節性變化。
5. 海洋溫度分布規律是什么
在高緯度地區,海面溫度一般是海面低,往下的海水溫度相對較高,比如南極、北極地區;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由于海水吸收太陽的輻射熱,因此海面海水的溫度最高,越往下越低。
當然,有很多因素影響到海水的溫度,比如海底火山的活動會導致深海海底的海水處于高溫。 此外,洋流的運動也會造成海水溫度的巨大差異,著名的暖流比如墨西哥暖流灣流、北大西洋暖流、黑潮、對馬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寒流比如親潮(千島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亞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魯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等等。
海水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總的來說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的深度與溫度的關系上存在著三層典型的結構:上層為混合層,深度為20~200米,此層中溫度是均勻變化的;其下一層叫溫躍層,此層溫度急劇下降;最下一層位于溫躍層下,海水的溫度較平穩地下降。
海水會小于零度,但是:第一,水是熱的不良導體,這點我們都已經知道了;第二,水的比熱容是地球上最大的物質,降溫和結冰要放出巨大的熱;第三,降溫時,溫度是從海面上開始下降的,那么降到海底要有非常多的水來降溫,第四,深層海水的壓強非常大,導致了水的體積要縮小它會使海水更不容易結冰。
6. 世界海洋表面溫度分布規律
海洋溫度是由赤道→兩極遞減(低緯度接受的太陽輻射大)
海洋的鹽度是由南北緯30°向兩邊遞減(為什么這樣呢,南北緯30°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副高地區,這里降水量<蒸發量,而赤道附近是降水量>蒸發量,雖然赤道附近溫度高是必然的但是雨林的氣候給了其極大的降水補充,大量的淡水河的淡水注入;高緯度地區呢是由于降水量<蒸發量,那為什么還是鹽度低呢?拿北半球說把,高緯度地區有大量的淡水河注入,也就是蒸發量<注入量)
海水表層鹽度分布規律:
1、南北方向:自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兩側的高緯度、低緯度海區遞減.
其中副熱帶海區地處副熱帶高壓帶,蒸發大于降水,因此鹽度較高;赤道附近海區地處赤道低壓帶,降水大于蒸發,因此鹽度較低;自副熱帶向高緯度海區,溫度逐漸降低,蒸發逐漸減少,鹽度也逐漸降低.
2、東西方向:一般受洋流影響.
暖流流經海區,鹽度較高,寒流經過海區,鹽度較低.
大洋中部鹽度居中.
比如北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區,大洋西岸為日本暖流,鹽度較高,大洋東岸為加利福尼亞寒流,鹽度較低.
其他影響鹽度的因素還有,淡水匯入.各大河流入??谔?鹽度都較低.如亞馬孫河、剛果河、長江、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區是紅海,一是因為當地地處副熱帶海區,二是因為當地周圍幾乎沒有淡水匯入.
世界鹽度最低的海區是波羅的海,一是因為當地地處高緯海區,二是因為當地周圍有大量淡水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