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pczvn"></code>
  • <table id="pczvn"><code id="pczvn"></code></table>

    <var id="pczvn"><label id="pczvn"><ol id="pczvn"></ol></label></var>
  • <sub id="pczvn"></sub>

  • <var id="pczvn"></var> <sub id="pczvn"><code id="pczvn"></code></sub>

        <table id="pczvn"><code id="pczvn"></code></table>
          <input id="pczvn"></input>

          <var id="pczvn"></var>

          <sub id="pczvn"><code id="pczvn"></code></sub>
            返回首頁

            中國船舶運輸行業規模(中國船舶發展現狀)

            來源:www.fcosai.com???時間:2022-10-14 17:50???點擊:389??編輯:jing 手機版

            1. 中國船舶發展現狀

            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中國第一部船舶生產企業的行業準入標準——《船舶生產企業生產條件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首次對全國船舶生產企業的基本生產條件要求進行統一規范。

            國防科工委官員稱,此舉將對中國提高船舶建造質量、保障航運生產安全、促進船舶工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令世界船舶制造商刮目相看的中國造船產量,已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三了。而近幾年隨著我國船舶工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和競爭實力明顯提高,其銳不可擋的發展勢頭, 顯然不光是坐三望二的態勢了。專家預測,中國造船業直取世界第一將為期不遠了。

            2. 中國船舶業的發展

            對中國的艦船事業而言,楊槱院士就是這樣一位發光發熱、照亮后學的老前輩。1917年10月17日,祖籍江蘇的楊槱誕生于北京,不久之后,年幼的楊槱隨家人南遷廣州。

            楊槱為中國潛艇等艦船工業發展貢獻巨大

            廣州商旅發達、帆槳云集,珠三角地區也是我國近代船舶工業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這給少年楊槱帶來了對船舶的最初的直觀感受。

            而同時,列強軍艦橫行、國人掙扎度日,青年楊槱便堅定了“學造我們自己的大船”的想法。

            高中二年級時,楊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論文——《廣東造船簡史》。

            曾經全世界造船業最發達地方在英國

            完成高中學業的楊槱,1935年的秋天遠渡重洋,來到了當時全世界造船業最發達的英國,進入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求學深造。

            1940年3月,楊槱以優異的成績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楊槱毅然決定回到正值抗戰中最艱難時刻的中國,在當時內地的最大造船廠——民生機器廠擔任副工程師,同時在同濟大學、重慶商船??茖W校(吳淞商船??茖W校內遷)等校任教。

            1944年11月,楊槱應邀赴美國學習考察造船業,并在費城海軍船廠監造“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等艦船,掌握了美國造船業的第一手資料。

            楊槱二戰中監造美軍航母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氣象一新,楊槱也迎來了事業的新時期,歷任同濟大學教授和造船系教授,大連造船廠工程師、渤海造船廠籌備處工程師等職務。

            198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名單揭曉,在造船業界僅有一人被增選為院士,他就是楊槱。

            大半個世紀以來,他培養的學生在我國各大科研院所、造船廠、學校和政府行政管理機構成為技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比如知名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蛟龍”號總設計師、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總設計師、中國第一艘海洋石油鉆探船設計師……

            正是因為有了楊槱院士和他的學生們以及千千萬萬造船人,我國艦船事業和海洋事業才日新月異、乘風破浪,從戰艦都要去國外買,到新中國自行研制萬噸輪船和導彈驅逐艦,再到航空母艦、大型驅逐艦、核潛艇、大型LNG船、油氣平臺、深潛器等無所不能

            3. 中國船舶工業發展趨勢

            五方面發展趨勢

            碳排放交易

            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上周開會討論了新的IMO短期修正案草案,該草案將要求船舶調整其操作和設備,在2030年之前將碳排放與2008年相比降低40%。盡管MEPC同意了這些修正案,但最終的通過的決定將在2021年的MEPC第76屆會議上做出。

            由于這些法規不夠嚴格,不足以實現歐盟的雄心壯志,因此歐盟仍在考慮建立“區域排放交易系統”(ETS),只有所有歐盟成員國都同意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如果IMO不能就各國政府批準的指導方針達成共識,那么未來幾年可能會有多個區域性ETS,從而導致各種貿易航線的成本上升。

            低硫燃料

            硫排放會導致環境惡化,空氣污染會導致經濟損失。IMO 2020已于今年生效,要求承運人使用硫氧化物(SOx)含量低于0.5%的燃料,如極低硫燃料油(VLSFO)和船用瓦斯油(MGO)。

            今年第一季度,VLSFO價格較高,但COVID-19引發VLSFO價格下跌,而重質燃料油(HFO)價格保持相對穩定。今年,許多船舶運營商改用VLSFO。一些船舶運營商也在尋求使用液化天然氣(LNG)作為替代方案。

            洗滌塔

            如果船舶安裝減少硫排放的洗滌塔,則船舶可以繼續使用含硫量3.5%的HFO并達到IMO 2020標準。COVID-19拉近了VLSFO和HFO之間的價格差距。因為價格優勢很小,所以安裝洗滌塔的船只越來越少。盡管今年對洗滌器裝置的需求有所下降,但隨著新的COVID-19疫苗有望在2021年廣泛使用,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

            隨著經濟恢復正常,對燃料的需求將增加。這將導致新燃料價格變動。如果VLSFO和HFO之間的價格差距擴大到使洗滌塔的投資回報率(ROI)對運營商又有意義的水平,則可能會安裝更多洗滌塔。為了使其可行,HFO價格必須遠低于VLSFO價格。

            岸電設施

            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EPA)評估,“使用區域電網發電時,總體污染物排放最多可減少98%”。

            根據位置的不同,停泊的船舶可以選擇使用自己的電力,從而產生排放或使用岸電。將船舶接入岸上的電網可以減少局部和整體的排放量,尤其是在使用風能、潮汐或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為電網供電的情況下。根據EPA的說法,岸對船發電,也被稱為替代船用電(AMP),可改善港口周圍的空氣質量,因為“岸電通常產生零現場排放”。

            8月,加利福尼亞空氣資源委員會(CARB)批準了一項新法規,以減少遠洋船舶的排放和污染。它基于《 2007年停泊條例》,該條例自2014年以來已將超過13,000艘船舶的有害排放量減少了80%。從2023年開始,汽車運輸船和油輪將被要求通過接入岸上供電或使用經批準的控制系統來達到排放標準。

            數字化轉型

            COVID-19迫使供應鏈在安全性和效率方面尋求解決方案。隨著新貿易協定的生效,航運業正從海關表格轉向訂單確認。使文檔數字化可以節省時間,降低面對面傳播COVID-19的風險,減少對紙張的依賴并節省資金。

            為此,業界建立了集裝箱數字化航運協會(DCSA),旨在通過使用標準的電子提單(EBL)來消除海運交易中的紙張。DCSA宣稱“紙質票據處理成本是EBL處理成本的3倍?!?盡管海事在數字化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COVID-19疫情正在加速過渡。

            4. 中國船舶發展歷程

            最早的船,說說帆船吧。中國最早的古帆船圖案就在珠海,就在高欄島的寶鏡灣摩崖石刻上! 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國制造舟楫,早在商代出現帆船運輸。中 國是世界上造船航海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唐代對外貿易的商船 直達波斯灣和紅海之濱,所經航路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那時 使用的海船具有9個水密隔艙,抗沉性好,并設有帆和舵,可利用側 逆風行駛。12世紀初,中國首先將指南針用于航海導航。15世紀初 至30年代,鄭和率巨大船隊7次下西洋,所用寶船有9桅12帆,長44 丈,寬18丈。船隊大小船200余艘,最遠航程到達非洲東岸現今的索馬里和肯尼亞一帶。

            5. 中國船的發展

            新中國的成就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上合組織,亞洲版的小北約

            東盟+3,中國與東盟的對話窗口

            非洲論壇,中國開拓非洲的急先鋒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

            三峽大壩,世界第一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占世界6成。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占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占世界的52%,力壓美國占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世界第一的三峽大壩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其他的例如電腦、電視、冰箱、平板、空調、手機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之類,就根本不用說了。

            3、體育方面的成就

            北京奧運,世界最好的奧運會,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里約奧運會,中國發揮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北京奧運,中國是奧運會金牌榜絕對王者。

            籃球出現突破——姚明出現了。

            劉翔——得了三個金牌然后,忽悠了2屆奧運會

            男足曾實現歷史性突破,闖入2002年韓/日世界杯賽

            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

            中國橫掃世界乒壇

            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金牌

            女子網球崛起,金花群芳爭艷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系列火箭,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長征五號,大火箭,世界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瓶继綔y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戰略預警雷達,世界僅有中美俄三國可造,探測距離5000公里

            鐵基超導,新一代常溫超導材料

            八光子糾纏態,再次刷新了光子糾纏態制備的世界記錄。

            5、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

            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占世界第二

            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

            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

            自造航母,百年夢想終成真

            歐洲野牛,落戶中國變中國野牛

            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只

            萬噸大驅,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獨自建造萬噸神盾艦

            戰略核潛艇,和平捍衛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專用醫院艦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機動登陸平臺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

            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巨浪導彈,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水下發射戰略導彈

            航天測量,航天測量船遠望1-7號,海軍天眼。

            6. 中國船舶未來發展

            船舶工業是制造各種船舶的工業部門。按照我國1984年12月確定的工業部門分類目錄,它不包括制造木船、水泥船、橡皮船。

            制造木船屬于生產用木制品業,制造水泥船屬于水泥制品業,制造橡皮船屬于橡膠制品業。近代船舶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源于動力的改革,第一艘用蒸汽機推動葉輪驅動的輪船是羅伯特·富爾敦于1807年研制的“克萊蒙特”號。1827年約瑟夫·雷瑟爾在奧地利獲得了螺旋槳推進器的專利。

            7. 中國船舶制造現狀

            1965年我國研制了萬噸遠洋船″東風號″。

            1959年4月,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下水。

            "東風"號的船型為單螺旋槳,雙層縱通甲板,長艏樓,艏柱前傾,艉部巡洋艦式,具有中部機艙中部甲板室,有高裕干舷的鋼質柴油機遠洋貨船。能在海上連續航行40晝夜,遠航至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8. 中國船只的發展

            一、在核工業和核技術方面,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 成功;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成了大亞灣核電站。

            它給我們帶來了核大國的地位,不再被美等帝國欺負。帶來了中國60年和平環境。

            二、在航天技術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多次成功發射了多種性能的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我國第一艘“神舟”號宇宙實驗飛船安全返回;2003年10月,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 船成功地將楊利偉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把宇航員送入太空 的國家。最近的神十飛船、嫦娥三號以及將要軟著陸的“玉兔號”月球車。

            這給我們帶來了民族自豪感!讓世界人民都不敢小瞧中國人。

            三、在生命科學方面,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獲得成功,21世紀又研究 發現了SARS病原體。

            當今時代,中國的醫療科技水平有了非常大的飛躍!我國人民的健康生活不斷得到了提高。

            四、在物理學研究方面,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這是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 器, 在納米技術材料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功。

            我國物理科研水平直線上升。

            五、在水利樞紐工程方面,1989年葛洲壩工程全部建成;21世紀初三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也基本 建成并開始并網發電。

            這將造福于大半個中國用電。

            9. 中國智能船舶發展現狀

            1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商業運行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躋身世界前列

            上萬名建設者常年奮戰,5300多家設備制造企業大力協同,自2015年5月開工以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便開始了“加速跑”,并終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績單。

            1月30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30日拍攝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

            “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敝泻思瘓F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說,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強“打底”產生的一系列數據,可以為“華龍一號”這一地位做注腳:設計壽命為60年,反應堆采用177堆芯設計,堆芯設計換料周期18個月,創新采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叭A龍一號”首堆所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產,所有設備國產化率達88%,完全具備批量化建設能力。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商運,對優化中國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碳達峰、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庇鄤︿h所言非虛,據悉,“華龍一號”每臺機組每年可發電近100億千瓦時,能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生產和生活年度用電需求,同時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多萬棵。

            2

            “海牛Ⅱ號”下鉆231米

            刷新深海鉆機鉆探深度紀錄

            高7.6米、“腰圍”10米、體重12噸,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鉆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這一紀錄的創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學牽頭,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

            4月7日晚的這次海試,“海牛Ⅱ號”也填補了我國海底鉆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備保壓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鉆機裝備的空白。

            金永平 攝

            海底鉆機,是開展海洋地質及環境科學研究、進行海洋礦產資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質勘查所必備的海洋高技術裝備。

            “海牛Ⅱ號”的研制,依托我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課題,研制作業水深不少于2000米、鉆進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壓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并最終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識產權的海底大孔深保壓鉆探取芯裝備技術與成果,為我國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提供裝備技術支撐。

            “盡管它很龐大,但它潛入海底依然是很靈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臺海底鉆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鉆機?!表椖控撠熑?、湖南科技大學教授萬步炎說。

            據了解,整個海底鉆機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遙控全孔全程保壓繩索取芯、智能化與專家操作系統、大容量鉆管存儲與鉆桿快速接卸、海底鉆機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術攻關難點。

            這些全新的技術,顯著提高了鉆機鉆探效率、取芯質量、保壓成功率。與此同時,鉆機重量較國外同類鉆機,也實現了大幅減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業難度。

            3

            “深海一號”海中送氣

            年供氣量可達30億立方米

            向著更深、更遠的“深藍”挺進,永遠沒有終點。

            6月25日,我國首個自營勘探開發的1500米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產。這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邁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國首個自營1500米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正式投產。

            “深海一號”大氣田距海南省三亞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發現,探明天然氣儲量超千億立方米,最大水深超過1500米,最大井深達4000米以上,是我國自主發現的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氣田。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克服諸多挑戰,高峰期在100多個工段組織5000余人、17臺大型履帶吊進行作業,提前18個月順利完成陸地建造和合龍工作。

            “深海一號”大氣田投產后,深水天然氣將通過海底管線接入全國天然氣管網,年供氣量30億立方米。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深海一號”大氣田的正式投產,是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取得的重要進展,是我國海洋油氣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探索,預示著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4

            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

            實現100萬千瓦滿負荷發電

            6月28日上午,在現場沸騰的歡呼聲中,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完成72小時帶負荷連續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左岸1號機組、右岸14號機組兩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高速轉動,將金沙江的水能資源轉化為電能,源源不斷送往華東地區。其中,右岸14號機組帶100萬千瓦負荷成功,這是全球首臺并網發電,也是全球首臺實現100萬千瓦滿負荷發電的機組。

            6月28日,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

            白鶴灘水電站位于四川省寧南縣和云南省巧家縣交界處,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電站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共安裝16臺我國自主研制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的創新,一是發電機從原來的80萬千瓦躍升到現在的100萬千瓦,二是水輪機采用了長短葉片轉輪,同時實現了寬負荷高效穩定的運行。

            白鶴灘水電站建成后,年平均發電量將達624.43億度。全部機組將于2022年7月投產發電。電站全部建成投產后,將成為僅次于三峽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

            據測算,白鶴灘水電站投產后,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96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萬噸、二氧化硫17萬噸。屆時,白鶴灘水電站將與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以及金沙江烏東德、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一起,構成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5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線

            僅3分半鐘從零加速到時速600公里

            硬朗飄逸的雙側堆疊棱線、獨特的“抱軌”結構、更強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國中車承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成功下線,這是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標志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

            時速600公里,這是當前可實現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稱為“貼地飛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實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導技術?!备咚俅鸥№椖考夹g總師、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丁叁叁說,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列車“無接觸”運行。

            車輛底部的懸浮架裝有電磁鐵,與鋪設在軌道下方的鐵芯相互吸引,產生向上的吸力,從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車輛“懸浮”起來,再利用直線電機驅動列車前行。

            “高速磁浮運行時,通過精確控制電磁鐵中的電流,車體與軌道之間始終保持約10毫米的懸浮間隙?!倍∪f。

            高速磁浮這種無接觸的運行方式,取代了傳統輪軌的機械接觸支承,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輪軌關系的約束,因而可以達到更高的運行速度,實現時速600公里的極速“凌空飛行”。

            由于不受輪軌黏著限制,高速磁浮還具備更強的加減速能力。輪軌高鐵加速到時速350公里需要6分鐘,而高速磁浮從零加速到時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鐘??炱鹂焱?,使它能更加充分地發揮速度優勢。

            6

            海洋“雙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形成海洋觀測衛星組網業務化運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誰。7月29日,海洋一號D衛星和海洋二號C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投入業務化運行,這標志著我國海洋觀測衛星組網業務化運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號D衛星和海洋二號C衛星分別于2020年6月和9月發射,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應急管理和氣象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

            2021年5月19日12時03分,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的海洋二號D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海洋一號D衛星與已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業務衛星星座,上下午組網觀測,填補了我國海洋水色衛星下午觀測數據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觀測覆蓋能力與觀測時效,已經在我國綠潮、滸苔、海上養殖、海冰、臺風、溢油等預報監測工作中開展應用服務。

            海洋二號C衛星與已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衛星以及后續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國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全球觀測覆蓋能力和時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質

            工業化條件下合成收率達85%

            在人工條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規模生物合成蛋白質,長期以來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和對生命現象認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學技術。

            10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傳來好消息。

            當日,該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實現從一氧化碳到蛋白質的合成,并已形成萬噸級工業產能。這一舉突破了天然蛋白質植物合成的時空限制,為彌補我國農業最大短板——飼用蛋白對外依存度過高提供了國之利器,同時對促進國家“雙碳”目標實現深具意義。

            乙醇梭菌蛋白生產工藝流程。中國農科院飼料所供圖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所與北京首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經多年聯合攻關,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關鍵技術,大幅度提高反應速度,創造了工業化條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質收率最高85%的世界紀錄。

            該項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業尾氣和氨水為主要原料,“無中生有”制造新型飼料蛋白資源乙醇梭菌蛋白,將無機的氮和碳轉化為有機的氮和碳,實現了從0 到1的自主創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8

            中老鐵路建成通車

            全線采用“中國標準”

            四季盛開占芭花、并以此為國花的老撾,80%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滯后的交通,曾嚴重制約著老撾的經濟發展。

            12月3日,隨著全長1035公里的中老鐵路建成通車,“瀾滄號”列車將一路奔馳,聯入中國鐵路網,駛向國際。中老鐵路全部采用中國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建設,是與中國鐵路網直接聯通的國際鐵路。

            動車組駛過欣合楠里河特大橋。老中鐵路公司供圖

            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項目,中老鐵路是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親自決策和推動的重大戰略合作項目。

            中老鐵路位于橫斷山脈南延段,起自中國云南昆明、終到老撾萬象,線路穿越三山、橫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點與最低點相對高差達2900米,地形條件極為復雜。

            中老鐵路是一條科技之路,通過科技創新攻克了一個個世界技術難題。

            友誼隧道位于中老邊境,是中老鐵路唯一的跨境隧道?!八淼谰植亢}量高達80%以上,對隧道結構腐蝕性大,國內外罕見?!敝袊需F二局集團玉磨鐵路項目部副經理潘福平說,為攻克罕見的地質難題,建設單位先后邀請隧道、地質、材料等方面的專家研討,確定了“注漿堵水、全包防水、圓形多層結構、強化材料防腐”的設計方案。最終研發的混凝土達到實體強度指標要求,攻克了巖鹽高侵蝕性世界難題。

            中老鐵路沿線所有設備全部由中國自主研制,從特種橋梁到超長鋪軌車的精準鋪路,再到“瀾滄號”全部采用“復興號”列車技術,以及中國鐵路列控系統的全線加持,無一不體現中國鐵路建設者們的智慧及“中國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藥獲批

            為患者贏得10天黃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擁有針對性的臨床有效用藥變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傳來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國首款自主知識產權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獲批。該聯合用藥由清華大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和騰盛博藥合作研發。

            12月9日,清華大學教授張林琦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我國首款新冠特效藥樣品。人民視覺供圖

            此次獲批的聯合用藥安巴韋單抗與羅米司韋單抗(BRII-196/BRII-198)為救治搶下了更多時間。與國際上其他新冠治療用藥相比,該聯合用藥給出了長達10天的黃金救治期。三期臨床試驗的最終結果顯示,無論患者是癥狀出現后的1—5天(早期)前往門診治療,還是6—10天(晚期)才開始接受治療,住院和死亡率均顯著降低。這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長的治療窗口期。

            “與歐美已獲批緊急使用的新冠抗體藥相比,我們是唯一進行了變異株感染者治療效果評估并獲得數據的?!毖邪l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說。

            據介紹,美國FDA此前對這兩株抗體組合方案主要變異病毒株的活性已經進行了鑒定,結果顯示BRII-196/BRII-198抗體組合方案對全部國際主要突變株阿爾法、貝塔、伽馬、伊普西龍、德爾塔、蘭姆達、繆保持敏感。

            為了延長藥效,研究團隊還經過基因改造,延長藥品半衰期,使其在人體體內有效作用時間長達數月。此外,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抗體介導依賴性增強作用的風險也大大降低。

            此外,騰盛博藥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興市場積極推進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的注冊申請工作,以獲得市場準入。

            10. 中國船舶近幾年的發展

            中國對世界航海技術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甚至是像指南針這樣的決定性的貢獻。

            中國人在戰國時期即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星觀測,并把海上航行定位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定向進行航?;顒?,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磁極定向原理。萊垍頭條

            到秦漢時,中國航海者的導航技術已有了進一步提高,而且開始自覺利用季風航海,并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應用于航?;顒?。萊垍頭條

            漢時,中國人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萊垍頭條

            西漢時中國人對潮汐的認識,已不僅局限于水面的漲落,找出了潮汐與月球運動的規律。垍頭條萊

            唐代,中國航海家已能熟練利用信風航行。唐代領航員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萊垍頭條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頭條萊垍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漢奸劉豫獻于金主亶的海道圖等, 頭條萊垍

            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針許多針位點聯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為針路。指南針應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萊垍頭條

            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交通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非常正確的認識與掌握。萊垍頭條

            到了明代,中國古代的航海技術終于大成,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萊垍頭條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枝江市| 怀柔区| 新绛县| 娄底市| 稻城县| 黄浦区| 宁德市| 临城县| 六枝特区| 嘉义县| 康乐县| 榆社县| 文水县| 通海县| 长岭县| 杭锦后旗| 巴马| 衡阳县| 永靖县| 乌鲁木齐县| 电白县| 八宿县| 汉川市| 嘉兴市| 常州市| 中西区| 航空| 梧州市| 顺昌县| 西丰县| 商南县| 崇明县| 吉安市| 聂荣县| 红河县| 东方市| 涟源市| 嵊泗县|